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优教优辅” | 童喜喜:推广阅读让更多人欢喜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5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优教优辅” 作者:江玉婷 点击量:152次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4VJCzhaxYjBsCt0EQSCKA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BBF)上,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出现在湖北教育出版社的展位,她按动黑色的翻页笔,讲述起一个又一个有关于阅读的故事和观点。
到场的观众占满了座位,带着期待。这种期待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童喜喜本身就是一个通过阅读改变命运的鲜活例子,更基于近年来她对于阅读的不断探索和持续推广。
童喜喜并没有辜负这种期待,无论是发起“‘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童喜喜说写课”全国百万公益巡讲,还是对于《喜阅读出好孩子》的重新修订,都是她对期待的回应。
采访对象:童喜喜
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
一、另一个身份
“阅读推广不是为了卖书,是为了让不爱读书的人爱上读书,让爱上读书的人善于读书。”童喜喜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新版《喜阅读出好孩子》于今年1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该书作者,她正在进行“拼爹不如拼阅读”的主题演讲。因为“作者”这一身份,童喜喜来到2019BBF的现场,然而这场演讲却更倾向于她身上的另一个身份——阅读推广人。
讲座上,童喜喜以法国和新加坡举例。法国倾全国之力推动阅读,于1989年创立国家读书节。在国家读书节上,作家、译者以及出版社、书商、图书管理机构、读书协会等众多机构共同发起、组织数千场阅读活动。新加坡政府全力推广“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活动。在婴儿出生时,医院护士叮嘱产妇的事项中有一项内容是“如何读书给婴儿听”。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最合适?童喜喜的答案是“越早越好”,这个答案在新版《喜阅读出好孩子》的序言里连续出现了2次。
近年来,她走访了数百所学校,对全国各地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其中许多学校都是开展新教育实验,阅读工作走在前列的阅读名校。
2014~2015年,童喜喜带领团队开展“‘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其间,她奔赴各省市自治区的100所乡村学校,为7.19万名乡村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免费开展阅读推广讲座196场,代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捐赠价值1000万的图书,团队还提供3年免费的跟踪服务。
公益行辐射了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所乡村学校,东至黑龙江省林口县林业局子弟小学、南至海南省保亭县响水中心学校、西至新疆伊犁州伊宁县第二小学、北至内蒙古满洲里市第六学校,行程里程绕地球近4圈。
大屏幕上滚动着受益学校的照片——色彩斑斓的教学楼、大气又不失典雅的少年宫、能容纳上百名师生的露天操场……仅从建筑外观,人们很难将这些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区分。“但是,你走进学校和孩子说几句话,看看教室里有什么书,就能区分出来哪所是乡村学校,哪所是城市学校。”童喜喜如是说。
“不懂书,所以人们不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不懂阅读,所以教师不知道怎样带领学生阅读。如果在短时间内看不到阅读的好处,父母就很难坚持下去,会把阅读这件事情交给教师。”这是童喜喜在进入诸多乡村学校后的切身感受。阅读这件事情,能只交给教师吗?当然不能。
主题演讲现场,屏幕中“我没有绝望的资格”格外醒目。
“我没有绝望的资格”,屏幕上的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也是童喜喜在讲座上常常对教师说起的一句话。她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讲座,她带来了“不绝望的理由”——童喜喜说写课程。
二、那一座桥梁
倘若翻开童喜喜的创作年表,你也许会为之惊叹。因为她的创作速度之快是作家中少有的:
2003年,她用6天时间完成10万字的儿童文学作品《嘭嘭嘭》;
2009年,童喜喜在参加完新教育年会后用7天撰写7万余字的评论《教育研究与评论》,在这7天中她还前往4座城市参与活动;
2011年4月,她用8天时间完成十几万字的报告文学《那些新教育的花儿》;
2017年,她用不足10天的时间完成近8万字的书稿《新父母孕育新世界》……
惊叹之处不仅在于其超高的创作速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能稳定地保持作品质量。“嘭嘭嘭”新幻想系列曾获冰心文学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读物,总销量超过100万册。
知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评价《喜阅读出好孩子》是“一本为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好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评价《新父母孕育新世界》:“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本志存高远,眼界开阔,对世界、对未来负责的书,是一种生命的思索和感悟。”
创作的高速兼具高质量,这让人联想到唐代援笔成篇的天才少年王勃。然而,童喜喜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她清楚地明白这份才能与“口头作文训练”有关。
在班级、学校、市区举办的“口头作文大赛”几乎贯穿了童喜喜的整个小学生活,她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大赛”的规则十分简单:学生抽取写着不同作文题目的纸条,抓到题目后想10分钟,然后再评委面前口头说出一篇文章。
与写作文不同,“口头作文训练”不需要动笔,学生更容易接受与操作;与“打腹稿”不同,“口头作文训练”需要用书面语来表达,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清晰、连贯的表达力。最重要的是,“口头作文训练”培养了一种习惯,使她每次见到新奇的事物都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表达,这种习惯她从小学保持到至今。
2010年,童喜喜记录下“读写之间说为桥”的写作教育理念,为教师与家长讲解以说促写的做法,并进行小范围研究。2017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召开研讨会,“说写课程”正式推广到全国。8年时间,她将小学进行的“口头作文训练”提升归纳为“童喜喜说写课程”,并经过2轮实证研究证明“说写课程”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2018年,童喜喜及其团队在山东省诸城市选择学校作为试点,进行为期3个月的说写训练。学校每星期进行2~3次说写训练,每次进行3~5分钟,3个月后学生的写作成绩平均提升10.32分。同年9月,山东省诸城市全面、全学科开展“说写课程”。
童喜喜与孩子们。摄影/薛晓哲
来到现场分享经验的侯苏丽,原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第四小学的校长。2015年,学校自推广阅读以来,就一直把《喜阅读出好孩子》作为全校教师、父母的必读书,在2年时间里学校成绩的排名从第18名上升到第2名,“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教学成绩提升的奇迹”。之后侯苏丽调至三门峡市第六小学任校长,她又开始进行“说写课程”来深化阅读,把“读写之间说为桥”作为改变学校的最佳路径。
三、那一本图书
就读于小镇的普通小学,铁路信号专业毕业,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像许多人一样,童喜喜也许会过着这样平静而又寻常的生活直到退休,直到老去。然而因为一本书,她的生活改变了轨迹。
这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生活美满幸福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婚后第17个年头突然离家去巴黎学习画画,最终成为蜚声世界的画家。
这是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一个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中年人,在一天突然喜欢上了画画,于是为了画画抛弃一切。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童喜喜被深深吸引,并固执地相信这个故事。
《月亮和六便士》
然而这部长篇小说的离奇之处并不在于思特里克兰德的成功,真正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思特里克兰德是依据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荒诞故事,而是一部在真实事件基础上演绎的小说。
因为深深相信着《月亮与六便士》,她辞去了体面的工作,将原来的姓名用于生活,而用“童喜喜”这个笔名开始创作。因6天完成10万字的儿童文学经典《嘭嘭嘭》一书,年仅20多岁的童喜喜就成为湖北省作协文学院合同制专业作家。
思特里克兰德始终相信艺术的力量,而童喜喜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并将推广阅读作为一生的事业。同样是切断后路的义无反顾,同样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他们之间的有一个相同点——相信。
人们常说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然而童喜喜却说自己是“信行合一”:相信一件事,就去做。
2018年,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召开。童喜喜走上该论坛,成为第一位受邀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发表题为《让世界听见儿童的声音》的演讲。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4个环节,听和读属于输入,说和写属于输出,说成为读与写之间的“桥梁”。
“童喜喜说写课程”秉持7大原则,即共情生活、艺术观察、智慧倾听、逻辑阅读、哲学思考、精准表达、优美书写,希望达到深化阅读、精炼口才、轻松写作的目的。
2018年,童喜喜在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上演讲。
美国教育研究会国家数据库研究小组主席、美国FULBRIGHT高级学者奖得主、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系主任严文藩表示:童喜喜说写课程,梳理四大元素间的关系,把听纳入说中,以说架起读和写的桥梁,这是真正的整合,在攻克世界难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在信息时代,微信、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然而人们却越看越心慌。“这就像人在大海里游泳,越游越看不到边际,越游越绝望”,童喜喜用这个例子形象比喻现代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无奈处境,并表示“广博精专不偏废,人们可以通过设计阅读计划、巧用书架、开展说写课程等方式进行精细化阅读”。2018年,在修订《喜阅读出好孩子》的过程中,她再一次深刻意识到阅读研究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该书中,童喜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自由阅读法”,即一种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以孩子对书籍的消化理解吸收为标准,在激发阅读兴趣、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的阅读法。
关于阅读理念,她用“书是粮食不是药”阐释阅读的意义,用“牢记电视猛于虎”传达阅读的必要性,用“自主阅读搭梯子”说明不恰当地阅读名著所产生的“副作用”。
关于阅读方法,她教家长用“阅读年龄测试”法摸清阅读现状,然后从家长最关心的“怎样提升阅读能力、指读到底好不好、怎样让孩子的阅读更深入、怎样让阅读不偏食”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入手,具体教会家长帮助孩子在“阅读与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阅读促进表达。
童喜喜给山西乡村的孩子讲故事。摄影/薛晓哲
她的笔名“童喜喜”包含2个“喜”,第一个“喜”是让自己欢喜,第2个“喜”是让更多的人欢喜。在她看来,阅读是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教育,是让更多人欢喜的方式,也是她将继续前行的道路。
作者 | 江玉婷
编辑 | 江玉婷
监制 | 刘海颖
来源 | 材料整理至演讲现场、新版《喜阅读出好孩子》,图片由受访方提供,封面图及头图由薛晓哲拍摄。
